终南山道士做法事

 2024-02-03 08:57:44   14  3 赞

终南山道士做法事

历史中道士两次下山救世,最后道观为什么被改成了寺庙?

本文只谈道士下山救世,不谈和尚敛不敛财,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敛财高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民脂民膏养起来的肥头大耳,偏要被说成“慈眉善目”,历史的风雨毕竟会剥蚀所有的金装,露出那些木雕泥塑的本来面目。

咱们今天就只看史书记载的两次道士生逢乱世仗剑下山:成功了,救人数以亿计,不成功,则有去无回。而最让人气愤的是,那些下山救世血战余生的道士回来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人又惊又怒又伤心:道观怎么改成寺庙了?

这种鸠占鹊巢趁火打劫的事情,发生在明末浮邱山,而不是宋末崖山,因为宋末元初的道士,很有威望,不但百姓敬服,就是官府也要给他们七分面子。他们的道观,别人还真不敢染指——长春真人丘处机,那可是成吉思汗心目中的“活神仙”。

有的小说把王重阳写成了“抗金义士”,因为抗金失败,这才在终南山挖了一个活死人墓。王重阳是汉(宋)人不假,但却被宋朝抛弃了,所以最后王重阳考取的是金国天眷元年的武状元(一说为武进士)。让金国武进士或者武状元来抗金,这玩笑开的就有点大了。

作为重阳真人最出色的弟子,丘处机光大了全真派,也成了宋、金、元三争抢的目标,审时度势,丘处机认为宋金皇帝大臣都不靠谱,国祚必不久长,所以坚决不去:“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下同)”

丘处机之所以婉拒宋金两国的邀请,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他到成吉思汗那里,能救活更多的人:“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丘处机留在元军(当时还不叫元军),每天都在用道家理论劝成吉思汗不要大开杀戒。成吉思汗问丘处机:“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丘处机回答六个字:“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再问长生不老之术,丘处机只是淡淡一笑:“清心寡欲就行了。”这些至理名言,成吉思汗连听都没听过,所以他大喜过望:“您就是上天赐给我的神仙呀。”

自从丘处机来到身边,成吉思汗的性格中少了很多暴烈,多了几许清净平和。成吉思汗还下令把丘处机的话记录下来传给子孙后代:“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丘处机不助南宋抗元,而是去了成吉思汗身边,有些人对此很是不解甚至愤怒,但是我们要看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时国兵(元军,明朝认为元朝是正统)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这些元军屠刀之下的大宋或大金子民,已经被他们的皇帝抛弃了,这些人的死活,根本就没人管,而丘处机的出现,却救了他们性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

一个地方就救活了两三万人,丘处机劝成吉思汗止杀,救活的人又何止成千上万乃至上亿?须知蒙元军队刚开始东征西讨的时候,所过之处是鸡犬不留的的。

其实丘处机深入虎穴劝成吉思汗止杀,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宋朝皇帝不是一个小孩子,如果满朝大臣不是在大兵压境之际还争权夺利,如果文人墨客不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丘处机又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以七十四岁高龄,跋涉万里去吃白水煮出来根本就嚼不动的牛羊肉?

丘处机下山救世,止杀令活人数以千万计,所以他赢得了当世的崇敬和青史留名。但是另外一批道士下山,结局就比较惨烈了:浮邱山三千道士下洞庭,几乎无一人生还。

在明朝灭亡之前,浮邱山都是玄天真武祖师的道场,可是现在有机会去浮邱山的读者可以去数一数,那山里面有几座道观几座寺庙。

细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因为益阳地区六千道士中选出来的三千青壮年全部战死沙场,以至于浮邱山道门萧条,道家清修之地,变成了某些出家人收门票的地方——很奇怪他们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喝酒不吃肉也不娶媳妇,要那么多钱干嘛?

曾作道士打扮,在什么中修行?

首先,明确曾作道士打扮,在终南山中修行。

一、道士的打扮

道士的打扮通常包括长袍、道帽和布鞋,颜色以灰、白、黑为主,以示清净和超脱。他们还会手持拂尘、法器等道具,作为修行和仪式的象征。

二、修行的地点

终南山位于中国的陕西省,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许多道士选择在这里修行,是因为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三、修行的内容

道士在终南山的修行内容主要包括炼丹、打坐、画符等。他们通过炼丹来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通过打坐来修炼内心,达到心境平和;通过画符来驱邪避祟,保护人们的安全。

四、修行的意义

道士在终南山的修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修炼和提升,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向世人展示了道教的精神和价值观,也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修行的挑战与收获

在终南山修行的过程中,道士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等。但是,他们通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道教的信仰,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他们的修行经历也成为了道教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道教的修行和传承中。

去终南山旅游的时候会见到越来越多的道士,道士为什么突然间增多了?

一、假道士

因为终南山是旅游景点,而且非常的有名,很多人都会到这个地方参观,很多人看到了里面的商机,所以假扮起了道士,专门做一些坑蒙拐骗的事情,有人假扮道士赚了很多的钱,所以很多人也开始假扮道士帮别人算命,最开始给别人算命的时候是免费的,但是慢慢的引别人入局,最终会骗得他人的财产。

二、真道士

终南山有很多真正的道士,他们平时都会研究道教的一些真理,平时还会练一些功夫来强身健体,如果去这个地方旅游,见到这样的道士,那么就是真正的道士,可以和这些道士简单的交流一下,能够在思想上面得到觉悟,千万不要被那些假冒的道士所欺骗,最终损失钱财,所以旅游的时候也要睁大眼睛,防止被骗。

三、俗人

在终南山上的俗人和大家所想的俗人不一样,这里的俗人和道士也相差不大,他们在这个地方也是静心潜修的,简单一点就是说这一类人看淡了红尘,远离城市,喜欢过着非常清静的生活,虽然他没有真正成为道士,但是他们平时所做的事情和道士差不了太多,多数都是定居在终南山上面,想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找到生命的真谛。

现在有很多人对于终南山都是非常的感兴趣,主要是因为终南山是非常著名的景点,但是在旅游的时候也要睁大双眼,千万不要被那些假道士所骗,这样旅游才有意义。

终南山道士的故事

终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武功,东至陕西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26 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说经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相望。山门前,有石阶盘道,蜿蜒而至台顶。山门西侧不远处有一石砌泉池,名为上善池,内有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相传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区发生瘟疫,无药可医,死者无数。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志坚,晚上作了个梦,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吾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前寻找,果然在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忙令人取水给患时疫的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瞓来此游览,闻听此事十分惊奇,遂索纸笔大书“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庙会,香客仍争饮此水以祛病延年。

说经台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炼丹炉,传为老子当年炼丹所用。台的东南方有一个“仰天池”,传为老子当年打铁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养性的“ 栖真亭”。台的西边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训弟子徐甲之处。传说老子西游途中将一具白骨点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达函谷关后,老子将七香草点化成美女考验他,徐甲经不住诱惑,刚要有所动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现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为其求情,老子方又点化白骨为徐甲,并用拐杖怒触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饮用。台的东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为椭圆形,冢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毕沅书“老子墓”碑石。

说经台北二里处为宗圣宫遗址。临观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9株历经千年仍然蓊郁青翠、苍劲挺拔的古柏。当地群众尊称为“楼观九老”。其中有一棵树传为老子当年系牛所用,被称为“系牛柏”。树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头。西南隅有三棵树,树上结瘿酷似三只昂首展翅、活灵活现的苍鹰,人们被之为“三鹰柏”。

楼观台留存有不少珍贵的碑刻,如唐代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载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员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书《第一山》、苏轼行书《游楼观台题字》;元赵孟瞓隶书“上善池”碑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高文举所书《道德经》碑两通。其字体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间,书法劲力苍古,风格绚丽,近看是字,远看如花,字字珠玑,如梅花初放,被后人誉为“梅花篆字碑”。两通碑侧各有七个冷僻的字,为一般《字典》所不载,据称为老君十四字养生诀,其意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气丹”。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茸翠,以楼观为最佳。”终南山楼观台以其悠久的道教历史、动人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文物遗迹,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信士游客。

。终南山峻拔秀丽,如锦绣画屏、耸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华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峰异洞、清池古庙著称。因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曾于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称大乙山。主要景点有太乙池、风洞、冰洞、翠华庙等。

太乙池为山间湖泊,传为唐天宝年间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环列,池面碧波荡漾,山光水影,风景十分优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于峰巅之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其乐无穷。太乙池之西的风洞,高15米,深40米,由两大花岗岩夹峙而成。洞内清风习习,凉气飕飕,故称风洞。风洞之北的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寒气逼人。现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库,泻水时飞瀑倾流。由山下望去,素练悬空,气势磅礴,亦成一景。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三,翠华庙前皆有庙会。这时,游人如潮,十分热闹。

南五台青翠峭拔,富产药材,古人称它为终南神秀之最。山顶有观音、文殊、清凉、舍身、灵应5峰,俗称南五台,以观音台最著名。宝泉位于山腰,形如美玉,味似甜蔗,为品茗休憩之佳地。独松阁亦位于山腰,因阁中有一株古松,故得此名。阁周鸟语花香,景色如画,为览胜之佳地。观音台又称大台,位于独松阁之上,有隋国光寺遗址。此台视角开阔,北眺八百里秦川,令人胸襟为之一开,心旷神怡。

圭峰山俗称尖山,包括紫阁、大顶、凌云、罗汉诸峰,峭丽挺拔,形如圭玉,故称圭峰山。...

终南山上的道士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现代社会,一部分来源于各地游客的香火。

还有一些是善心人士的捐助。

另一部分是自食其力的收获。

现代道士大多过着一种隐士的生活。

古代的道士主要靠看风水、做法事、算命来维护生计的,也接受人间的捐赠。道士是很少化缘的。另外在做法事上,道士是为死者去阴间开道。而且道士捉鬼、驱鬼也算是做法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记载和文学作品中不少。可以得到相应报酬维持生计。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道士聚集在终南山了?

为什么终南山上的道士越来越多?

  •  标签:
相关信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