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秋节祭拜谁?

 2024-01-28 11:04:39   25  10 赞

北京中秋节祭拜谁?

中秋节有什么节日活动??

中秋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中秋节是祭奠哪位人物?

中秋节是祭奠嫦娥

拓展知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其起源于上古时代, 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千百年传承中几经流转变换,最终以“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今天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老舍的兔儿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大批汉奸卖国投敌。时值中秋,日寇在北平大肆焚书灭绝中国文化,而街头上却摆满了应节的兔儿爷,于是老舍先生明白了日寇“暴敌要的是傀儡呀!”于是,老舍先生将汉奸比作兔儿爷、傀儡,抨击了这些为日寇粉饰太平的没气节、没心肝的“兔儿爷”。

老北京中秋夜有小儿祭拜“兔儿爷”的民俗,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云:“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也正是在清代,兔儿爷从兔神演变成了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每到中秋节,北京街面上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兔儿爷”出售。

但是这种小儿祈福的玩具在老舍先生笔下却并不具有这种意味,不仅无可爱可言,反而面目可憎。这是1938年10月,日寇肆虐于中华大地,作为六朝古都的北平也被日寇践踏于铁蹄之下。这一年,中秋又到了,粉脸彩衣、插旗打伞的兔儿爷依旧如往常一样一行行地摆在街头,但是物是人非,管理北平的人已经不是中国人而是日寇了,敌人在北平大肆焚书,“几乎凡不是木板的图书都可以遭到被投入火里的厄运。学校里,人家里,都没有了书”,而街头却摆满了这些漂亮的兔儿爷,而且日寇统治下,物价飞涨,“连韭菜都卖到三吊钱一束,粗粮也卖到一毛多一斤。”谁还有钱去买兔儿爷,摆在街面上给大家热闹热闹眼睛,无非就是“为暴敌粉饰升平啊”。

老舍先生看到这些泥人,有感而发,将兔儿爷比作汉奸:“他们的脸很体面,油光水滑的,只可惜鼻下有个三瓣子嘴,而头上有一对长耳朵……他们多体面,多空虚,多没有心肝呢!他们唯一的好处似乎只在有两个泥膝,跪下很方便……”这些汉奸就如同一群双膝跪地、摇尾乞怜的哈巴狗,虽然外表光鲜亮丽,其实内心空虚、没有心肝,他们就是敌人的一群傀儡,而“暴敌要的是傀儡呀!”

兔儿爷虽然涂彩抹粉,漂亮光鲜,但是最怕遇到淘气的孩子,玩弄几把,“脸上的粉,身上的彩”就会被弄污,一不小心一失手还会被摔碎,落得个粉身碎骨成若干小片片。这些汉奸的下场也将像兔儿爷一样,也不过是些“小土片”,而日本鬼子又是最淘气、最凶狠的孩子,这些汉奸的寿命无论如何也过了“中秋”的。

老舍先生借此文告诫国人,要做有真实本领与浩然正气的人,不要做没气节、没心肝的“兔儿爷”“废物”。表现了其满腔正气与拳拳爱国之心。

祭月是祭拜谁?

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秋夕祭月由来已久,源自天象崇拜,祈求助力完成心愿,故此拜祭。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祭月,历史久远,古时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祭祀月亮神,以庆祝中秋节,慢慢成为习俗。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随着节日的发展推进,月圆也逐渐演变成了“人团圆”的含义。

祭月的程序:

“坐”,就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兴”,就是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缓缓拜手(手至地,头贴手),再缓缓起身;平身,就是双脚同时,从“坐”的姿势站起来。

祭桌正前方摆着香炉,香炉两边大红烛摇曳着红色的烛光,切成莲花状的西瓜、 月饼、柑橘、葡萄分列在祭桌上。距离祭桌1.5米远的地方,摆着一块红地毯,“所有人关掉手机,以示虔诚”,赞礼宣布“赞礼执事就位”后,两个身着汉服的男汉友,缓步走到祭桌的两侧,接着,在主祭的带领下,汉友们整齐地来到祭桌前,随着“坐”的口令,双腿跪在地上。

祭月活动正式开始,主祭坐在红地毯上,从执事手中接过3炷香,许愿后,插在香炉中,连续重复了3次后,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接着,主祭借助烛光,向月亮的方向朗读祝文。

关于中秋节资料

中秋节

目录·【中秋节简介】

·【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诗词】

·【中秋节短信】

·【中秋节祝福】

·【中秋节成语】

·【中秋小品文】

·【中秋节歌曲】

·【中秋节趣联】

中秋节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

人在北京,中秋去哪个寺庙祈福比较好?

那具体要看你祈的什么福 什么心愿了。以下都是北京香火旺盛祈福灵验的寺庙

雍和宫 男雍和烧香

祈福指南:

【一】“男雍和,女红螺”,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指男子去雍和宫祈愿最灵,女子去红螺寺祈愿最佳。

【二】在建筑格局上,雍和宫地势由北向南依次升高,最北边绥成楼的殿基高出雍和门近两丈,这种有违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设计,是出于风水压胜的考虑。

【三】很多人来这儿许愿后都实现了愿望,口口相传,雍和宫的灵验可谓名声在外,也让它成为北京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每逢初一、十五上香的日子,更是人满为患。

地址: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门票:25元

2.红螺寺 女红螺祈福

祈福指南:

【一】红螺寺尾寺是观音寺,分前后两座,前一座是送子观音庙,可在此求佛降子。

【二】红螺寺的文殊菩萨,可求学业。

地址:怀柔区红螺东路2号 门票:40元

3.卧佛寺 求事业学业

祈福指南:

铜卧佛。建于元朝的此尊卧佛位于卧佛殿,相传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涅盘时的姿势。可求学业事业。

【一】 每逢初一、十五,可开放游客上香。

【二】 春节前后,会举行赏腊梅文化活动。

地址:海淀区香山寿安山南麓 门票:5元

4.孔庙 求考学升迁

祈福指南:

【一】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牌位位于大成殿,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在这里祭拜,可祈求考学顺利。

【二】 “四配十二哲”牌位。位于孔子牌位两边,四配即颜回、孔伋、曾参、孟轲,是孔子门下最得意的学生。

地址: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 门票:20元

5.潭柘寺 求官运亨通

祈福指南:

【一】 因为烧香灵验而备受皇家恩宠。康熙至光绪200多年间的皇帝,都曾来寺中敬香礼佛,官宦大员们也将潭柘寺作为进香的首选之地,以保官运亨通。

【二】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又被回龙、虎踞、捧日、紫翠等九座山峰环护,为风水宝地。

【三】每逢春节前后,来这里烧香拜佛的人就会挤满潭柘寺。

地址:门头沟区东南部潭柘山麓 门票:55元

6.天宁寺 求事业有成

祈福指南:

【一】旧时外省到京做官或做生意的人,都要先到天宁寺拜佛以求平安或官运亨通。

【二】舍利宝塔永立不倒。相传寺中的千年宝塔下安放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此塔的确在千年风霜中,在周围寺院几毁几建时,一直神秘地完整屹立。

【三】旧时每逢春节,皇帝便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逢每月初八会点燃三百六十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

阿弥陀佛像。位于接引殿内的一座接引佛,由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拜佛可增福慧,保平安。

阿弥陀佛圣诞法会。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寺内僧人会诵阿弥陀经,庆祝阿弥陀佛圣诞吉祥。

地址:西城区天宁寺前街2号 门票:免费

7.万寿寺 祈福与祝寿

祈福指南:

【一】 明清两代皇家祈福祝寿地。清乾隆年间,高宗将万寿寺定为皇太后祝寿的庆典场所,乾隆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

【二】 寺里不点香火,不需还愿。祈福的人只要在红色的祈愿牌上写下名字,愿望就能留在寺中得到永久庇佑。因此连寺内古树外面保护栏上都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护身符。

【三】 寺院位置在龙颈处。颐和园昆明湖沿长河流到永定河是一个龙的形状,颐和园位于龙眼,寺院在龙颈。

【四】 山门内屋顶上绘有白云和100只红蝙蝠,保佑洪福齐天。

地址:海淀区西三环路紫竹桥东北 门票:20元

8.大觉寺 平安符保平安

祈福指南:

【一】 大觉寺的平安符一直都很灵验,寺庙***挂满了人们祈福的红色平安符。

【二】 灵泉绕寺。环绕全寺有两道灵泉水,在龙王堂前积成龙潭,佑护着寺庙的生机与灵性。

【三】 迦陵舍利塔守护寺庙。位于寺庙最高处藏经楼院内,供奉的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

【四】位置地形奇巧神秘。大觉寺倚建的山峦恰似一头卧狮,而莲花、善照两个配寺耸立在东西两个圆形山包上,有人用“狮子滚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

地址: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乡 门票:淡季20元

9.八大处 求开运吉祥

祈福指南:

【一】 灵光寺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两颗佛牙舍利中的一颗,是佛宝圣物,庇护着八大处。

【二】 国际佛教协会大师来北京时,都会来八大处灵光寺朝拜,据说在这里请玉观音护身符,既能保佑平安,又能开运吉祥。

地址:西山八大处门票:10元

10.妙应寺 意料不到的应验

祈福指南:

【一】 正如其名“妙应”,妙应寺白塔会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实现愿望。

【二】 妙应寺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在元贞元年由皇帝主持的“国祭日”佛事活动中,参加者竟达七万之众。

地址:西城区阜内大街171号 门票:20元

  •  标签: